全球最大正规博彩平台

历史沿革

  (点击: )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解放贵州,推翻了压在贵州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贵州各族人民从此得到了翻身和解放。全国解放以后,我们党在全国城乡进行政权建设,开展一系列的民主改革运动, 各条战线需要大量干部,少数民族地区因反动统治长期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造成经济、文化的落后,少数民族干部极为缺乏。鉴于这种情况,中央下发了《全球最大正规博彩平台》和《十大正规赌博平台大全排行》,着手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此,中共贵州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决定在贵州成立一所民族学院。1950年初,省政府派人到重庆向西南军政委员会主管民族事务的王维舟同志请示汇报,经西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同意成立贵州民族学院。省委指派徐运北、朱煜如等同志负责筹建工作。经过几个月的筹备,选定贵阳市普陀路一所教会学校——贵阳程万中学作为临时校址,招收了首届普通政治班学员251名,于1951年5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当时的贵州省委书记苏振华,副书记徐运北(兼贵州民族学院院长)、申云浦,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陈曾固、省教育厅长田君亮、省民委主任欧百川等参加了开学典礼。

贵州民族学院创办后,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少数民族普通政治干部,以适应当时民主改革的需要。从1951年到1953年,连续举办了三期普通政治班,为全省培养、输送了847名少数民族干部。

1953年,党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了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中共贵州省委决定贵州民族学院的培养目标由培养普通政治干部转向轮训在职干部。从1953年起,相继开办了民族政策研究班、干部轮训政治班、干部轮训文化班,共轮训了2480名少数民族在职干部。

1956年,少数民族地区的工农业和其他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贵州省委决定,贵州民族学院开始向全日制高等学校过渡。学校的任务侧重于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1956年,学校制订了十二年规划,根据这一规划,将陆续开办民族语文系、历史系、政治系、经济系、法律系、艺术系等,并逐步办成一所综合性民族大学。1956年秋,开办了预科高中班、艺术中学部、民族语文班。1957年开办了艺术师范专修科。1958年开办民族语文系。1959年秋,贵州大学迁入民院的校址,贵州民族学院被撤销。

贵州民族学院开办初期,暂借贵阳市普陀路(立新路)原程万中学作为临时校址。随后,省委决定在贵阳市风景区——花溪,选址修建贵州民族学院校舍。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苏振华指派贵阳市市长秦天真、省军区副参谋长何光宇和贵州民族学院教育长朱煜如到花溪选择校址,最后决定在离花溪一华里的朝阳村(今贵州大学北区),1952年破土动工修建,1953年初,学院从贵阳市普陀路迁至花溪。在八年的时间里,共修建了教学楼、图书馆、教师宿舍、学生宿舍、大礼堂、办公楼、饭厅、医务室、幼儿园等大小校舍49幢,建筑面积达28,480平方米,连同原有的10幢校舍,总面积31,790平方米。并有田径运动场1个,篮球场若干个。全校师生员工共植树120000余株,校园基本上绿化。

建校初期,全校仅有教职工18人,当时人们很风趣地称为十八罗汉,以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逐年增加,到1959年秋撤销时,已有教职工318人,其中:教学人员139人(副教授2人,讲师13人,助教12人,教员112人);行政干部129人(院级干部1人,正副处级干部10人,正副科级干部15人,一般干部103人);工勤人员50人。

在教职工中,有汉、苗、布依、侗、彝、水、回、壮、纳西等10个民族,少数民族教职工占教职工总数的30.5% 。教职工中有共产党员64人,共青团员79人。

学校的组织机构开始只设组教科和秘书科。

组教科下设组织股、教务股、图书室、研究室各教学班属组教科领导,科长赵子安。

秘书科下设文书股、总务股、会计股、事务股。第一任科长李伟民,第二任科长耿宗周。

1954年,将组教科分为组织科和教育科。组织科第一副科长孙杰,第二副科长李振鹏。教育科科长李华,副科长贾磊、田惠芳。同时增设民族研究室。

1956年秋,为适应向高等学校过渡的需要,学校组织机构扩大为校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总务处。

校办公室为党政合一的机构,办公室主任李华、耿宗周。

人事处下设人事科、学生科、保卫科,处长胡宗章,副处长潘学忠。

教务处下设教务科、教材设备科,第一处长王六生,第二处长李忻。

总务处下设行政事务科、膳食科、财务科、医务所。基建办公室归属总务处领导。总务处副处长张登胜。

贵州民族学院第一任院长由贵州省委副书记徐运北兼任,由教育长朱煜如主持全院的日常工作。1953年徐运北调北京,1954年免去其兼职,由贵州省民委副主任杨汉先兼任贵州民族学院院长,朱煜如任副院长并主持工作,赵子安任副教育长。

学校开办初期由于党员不多,只设党支部,1954年成立党总支委员会,1956年成立党委,由副院长朱煜如兼党委书记。1957年夏,省委任命方士新为党委书记。贵州民族学院院党委由方士新、朱煜如、李华、王六生、胡宗章等人组成。1957年反右斗争以前,学校实行院长负责制,反右以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

1956年党委成立以后,党委下面未设办事机构,只配几名专职干部从事党务工作。

1956年秋,共青团贵州民族学院委员会成立,设团委办公室,配有几名青年干部。

五十年代的贵州民族学院,由于形势和任务不同,培养目标也随之变化。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办了不同性质的班、系、科。

·普通干部政治班

解放初期,随着各项工作的进展,急需大量的干部,普通干部政治班就是根据这种形势的需要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输送普通干部而举办的,其首创于1951年5月,结束于1954年12月,连续办了三期,共招收882人,毕业人数为847人。普通干部政治班的招收对象是少数民族中的爱国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农村中的积极分子。

普通干部政治班所学课程是: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共党史,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干部修养等。并结合各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学习毛泽东的《全球最大正规博彩平台》、《十大正规赌博平台大全排行》、《十大正规赌博平台大全排行》、《全球最大正规博彩平台》、《全球最大正规博彩平台》、《全球最大正规博彩平台》、《全球最大正规博彩平台》等著作。此外, 各期的学员根据当时的形势、任务,还分别学习了土地改革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农业合作化政策、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经济建设常识、医疗卫生常识等等。

普通政治班的教学方法是:(1)以大课讲授为主,自学辅导为辅。(2)理论联系实际,主要是联系学生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提倡思想自由,大胆暴露观点,然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解决思想上存在的问题。(3)采用苏联的“习明纳尔”教学方法,组织课堂讨论。(4)定期测验,民主评卷。(5)直观教学,即通过参观学习,组织看电影及讨论等方式扩大学生的视野。

·民族政策研究班

民族政策研究班的招生对象是少数民族地区县、区两级在职干部。具体任务是通过短期学习,提高学员的政治理论水平,使之能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和其他有关政策开展民族地区的各项工作。

民族政策研究班办了四期共招收253人(毕业人数亦同)。每期学习半年左右。第一期招生100人,始业于1953年2月,结业于同年12月。第二期招生81人,始业于1953年10月,结业于1954年7月。第三期招生37人,始业于1954年7月,结业于同年12月。第四期招生35人,始业于1956年10月,结业于1957年6月。

民族政策研究班的课程有: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中国现代革命史、经济建设常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最后一期增设马列主义基础课。

民族政策研究班的学员都是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在职干部,已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所以,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不仅联系思想实际,而且联系工作实际。即以理论作指导,对照自己的思想和工作,进行总结提高,写出总结报告。这种联系实际的方法,不仅使学员提高认识,而且交流了经验,效果很好。

干部轮训政治班

轮训政治班开办于1953年6月,结束于1958年5月。共举办5期,招收学员1332人。学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民族政策研究班基本相同,只在招生的对象上有所不同。民族政策研究班要求招县区负责干部,轮训政治班不受职务限制。

·干部轮训文化班

解放初期,我省少数民族干部文化水平较低,学习文化的要求非常迫切。

关于干部文化学习的问题,中央在1953年12月作出指示:“目前开展干部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文化水平较低的干部逐步提高到相当于高小以至初中毕业的水平,以便有效地学习政治理论、钻研业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时使一部分工农干部具备条件升学深造。”对于贵州少数民教干部的文化学习,中共贵州省委也有具体指示。

根据少数民族干部的迫切要求以及中央、省委的指示精神,贵州民族学院于1954年5月开办干部轮训文化班,共举办3期。第一期始业于1954年5月,结业于1955年7月。第二期始业于1955年3月,结业于1956年12月。第三期始业于1957年3月,结业于1959年3月。三期共有895人毕业。

干部轮训文化班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政治、算术、珠算、自然、地理。语文课时最多,其次是算术。文化班的政治课主要是讲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中共党史。

文化班实行小班授课,每班四、五十人不等,每个小班配备正、副班主任各一人。班主任由有经验的语文老师担任,其责任是搜集、了解学生和教学的意见与要求,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副班主任是专职干部,负责全班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生活管理。

文化班的学员都是成年人,理解能力比较强,而且有强烈的求知欲。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上采取速成的办法,以较快的速度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

为了防止速而不成的现象发生,学院领导始终强调“循序渐进”和“讲练结合”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讲”字上做文章(即认真备课,科学地传授知识),教育学员在“练”字上下功夫(即多读、多写、多演算)。

经过一至两年的学习,文化班学员的文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毕业时,经过总评验证,就其语文水平来说,甲班的学员,达到初中毕业水平,乙班达到初中一、二年级水平,丙班达到高小毕业水平。其他科目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预科

根据省委关于贵州民族学院逐步向高等学校过渡的指示,学校着手成立专业、系(科),并开办预科,为本科输送学生。

预科有初中部和高中部。预科初中部只办一期,有学生64人,始业于1955年3月,结业于1957年7月。

1956年秋开办预科高中部,连续举办3期,共招收学生345人。

预科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政治、代数、三角、几何、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俄语、音乐、美术等13门课。

预科的教学仪器设备比较齐全,每人一套化学仪器,两人一套物理仪器。

预科主任是无党派人士、省政协委员成启宇,三十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热爱教育,对师生的要求极为严格。

预科学生来自农村,纯朴好学,尊敬师长。教师也关心爱护学生,认真备课,精心施教,教学质量良好。

1959年秋,贵州民族学院撤销后,57、58两届学生即转为贵州大学的预科生。

·艺术系

我省是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民间艺术多姿多彩,是一个极其丰富的艺术宝库。但是,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又需要修养有素的艺术工作者去挖掘、整理、提高。1956年秋,省委和省政府决定将贵阳师范学院艺术科(包括全体教师及其设备)调整到贵州民族学院,成立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

根据艺术系学生在专业上起步要早的特点,学校举办艺术系附中,学制为三年,为本科预备学生。艺术系附中,设置音乐、美术两个专业,从1956年秋季起,连续招了三届,共招生205人,少数民族学生占38.9%。

音乐专业开设的专业课有:钢琴、手风琴、小提琴、长笛、长号、圆号、小号、竹笛、二胡、琵琶、扬琴、黑管、声乐、视唱练耳、乐理作曲等。

美术专业开设的专业课有:国画、版画、水彩画、素描等。

艺术附中设有语文、政治、历史、地理、俄语等文化课。头一年文化课时占70%,后一年专业课时占70%。

为了适应中学教育的需要,1957年秋开办一期艺术师范专修科,招收学生31人,分音乐、美术两个专业,学制两年。专科课的科目与艺术附中相同,只是角度和深度不同(角度面向中学艺术教育;深度:大专程度)。

艺术系主任是朱石林,共产党员,音乐院校毕业,业务内行,尊重人才,爱惜人才。艺术系师资队伍发展较快,教学工作也颇有生气。

·民族语文班和民族语文系

五十年代中期,国家组织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和其他有关机构的专家对贵州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调查研究,先后制定了苗、布依、侗等民族的文字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后实施。为了推行少数民族文字方案,贵州民族学院于1956年10月开办民族语文班。该班办了两期,第一期招收学生194人,有苗、布依两语种,始业于1956年10月,毕业于1957年6月。第二期招生162人,有苗、布依、彝、侗、水五个语种。学生来自贵州、四川、云南、湖南、广西等五个省区。贵州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66%。

民族语文班开设的课程有:语言概论、语音学、修辞学、汉语语法、民族语文(包括语言、语法、词汇)、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此外,还请一些专家作有关民族语文工作的报告。

为了培养素质较高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者,贵州民族学院于1958年秋开办民族语文系,设苗语、布依语、侗语三个专业,学制为四年,招收学生101人,大部分是贵州学生,少数来自毗邻的云南、四川、湖南、广西四个省区。

民语系只上了一年基础课,于1959年因民院撤销而并入贵州大学中文系。

民语系主任由教务处处长王六生兼任,副主任覃华儒,党支部书记覃磊。

·民族研究室

民族研究室成立于1954年,1956年扩大为处级单位,下设文物和资料科。第一任主任由组教科长赵子安兼任,第二任主任田曙岚(党外人士,贵州史学界知名学者)。

研究室的任务是为教学服务,兼为本省的民族工作服务。开始,在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喻世长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布依族语言词汇的搜集、记录、整理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声韵的调查研究工作。以后,业务范围逐步扩大:(1)组织力量参加民族识别。(2)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搜集少数民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社会组织、语言、文学、艺术、教育、民族历史等方面的文物和资料。

在短短的几年中,研究室搜集了贵州少数民族的文物3150件,图片1600多张,并进行了整理、研究,举办民族文物展览,以生动的事实配合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教育,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资料方面,搜集了贵州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现状资料达450种,进行了报纸间剪贴,资料索引介绍,编印了《全球最大正规博彩平台》(1—3册)、《十大正规赌博平台大全排行》(1—2册)。此外,还搜集了地方志、民族志、民族史、以及有关的古、旧书籍二万余册,在掌握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工作,写出了《全球最大正规博彩平台》、《全球最大正规博彩平台》、《十大正规赌博平台大全排行》。对贵州的苗、布依、侗、彝、水等民族简史编写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959年秋贵州民族学院撤销后,按上级指示,民族研究室的全部人员和全部文物、资料并入贵州省少数民族研究所。

·民族文工团

民族文工团成立于1952年春天。是为本省的民族工作服务兼本校教学服务的文艺团体。分为舞蹈队、音乐队、研究组,共有50多人。团长由当时的组教科长赵子安兼任,副团长由郝杰担任。

民族文工团成立后,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挖掘我省少数民族艺术的宝藏。民族文工团组织团员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广泛搜集我省各兄弟民族的文艺素材,诸如舞蹈、民歌、民谣、风俗习惯、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民族乐曲和民族乐器等。并整理、分类、汇编成《全球最大正规博彩平台》共4集,约10万字。

民族文工团以搜集到的素材为基础,创作了舞蹈20多种,歌曲200余首。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把民族文工团创作表演的苗族《十大正规赌博平台大全排行》选入艺术片《十大正规赌博平台大全排行》,文工团创作的歌曲《十大正规赌博平台大全排行》,词曲主要由唐春芳所作。在当时对歌颂党、歌颂民族区域自治起了很大作用。1953年,由苗族歌手刘阿泡和文工团指导员杨汇云在北京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会上演唱,获得好评。1954年她俩演唱的这首歌又获中央文化部、中国文联联合举办的全国群众歌曲评比二等奖,并经上海中国唱片公司灌成唱片,发行全国。

(二)配合省领导机关进行各种访问,慰问演出。民族文工团参加省民族访问团到赫章、威宁、水城、盘县等边远县进行访问演出;参加台江、丹寨等县的民族区域自治建立政权庆祝活动并演出;随省委工作团到晴隆进行慰问演出;1951年随赴朝慰问团向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慰问演出;1953年,贵州民族学院文工团参加欢迎世界和平代表团的文艺演出,均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此外,还为我省的各种代表会议进行表演。

上述各种演出达70多次,观众在20万人次以上,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

(三)为教学服务。为活跃学校的文娱生活,民族文工团经常给师生演出,对增进民族团结,调节各民族师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各族师生的情操,提高少数民族师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政治思想工作

50年代的贵州民族学院主要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党政干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渗透在各种活动中。主要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础知识的教育,根据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学生的思想状况,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教育。新生一入学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便于教育,学宵编写《十大正规赌博平台大全排行》教材,内容有祖国辽阔的土地、众多的民族、丰富的矿藏;有祖国的大好名川和名胜古迹;有祖国的四大发明,众多的文学家、思想家;光荣的革命传统以及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等等。学习以后,学生深受感动,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在平时的教学中,紧密结合各单元的教学内容(如中国革命史、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等等)以及各种政治活动(如抗美援朝、和平签名运动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各民族大团结的教育。贵州是多民族的省份,而贵州民族学院是聚集贵州各兄弟民族于一堂的学府,因此自始至终以模范地执行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旧社会,由于反动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各民族的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汉族歧视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仇视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存在互不信任的心理。所以学校非常重视民族团结的教育。一是通过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二是学校各级领导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教育汉族师生克服大汉族主义思想;教育少数民族师生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倾向;反复强调各民族平等、团结、友爱、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三、唯物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50年代的贵州民族学院主要是培训党政干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为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

四、阶级和阶级斗争教育。解放初期,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运动,如秋征、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土地改革和城市民主改革等,阶级斗争极为激烈,同时国际形势也极为复杂。贵州民族学院成立以后,着重教育学生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这在当时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紧紧抓住阶级和阶级斗争这一环节,以提高学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觉悟。

由于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们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都不断提高,广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遵守纪律,刻苦学习,热爱党和人民,拥护社会主义祖国:各民族师生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特别突出的是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学校建设:修筑公路、建造球场、植树造林。每逢农忙季节帮助农民抢种抢收,赢得周围群众的交口称赞。学生们毕业后,服务组织分配,在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履行自己的职责。特别突出的是普通政治班的布依族学员章福(毕业后分到罗甸)、陈良书(毕业后分到长顺),在土改中与残匪英勇搏斗,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光荣牺牲,为贵州各族人民的翻身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50年代的贵州民族学院,历时8年多,共招收4588人,毕业395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91%,包括苗、布依、侗、水、彝、回、仡佬、土家等26个民族,这些学生遍及全省各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在不同的岗位上。少数学生分配到四川、云南、湖南、广西等省区工作。这些学生热爱党和人民,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常年累月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在艰苦的条件下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开展各项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作出了贡献。50年代贵州民族学院的教育事业基本上适应了当时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基本上达到了党和人民对贵州民族学院的要求。


中国·贵州·全球最大正规博彩平台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邮编:550025    黔ICP备16000646号-1